东北师大附中“人文社科创新人才培养” 项目之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

发布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10     浏览次数:

 

东北师大附中“人文社科创新人才培养” 项目之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

  

东北师大附中“人文社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自运行以来,得到了国内知名大学的积极支持,在大学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顺利地进行了研究项目的选题和开题,进入到项目的研究阶段。今天推出中国人民大学与我校联合培养学生的专题报导。

 

中国人民大学导师指导的学生和研究课题

 

学生姓名

研究课题

指导教师

别懿姝

人工智能的哲学理解

臧峰宇

姜植蓝

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表现探究 

臧峰宇

李佳凝

马克思之我见,马克思与青年

张晓萌

刘洹宇

由马克思《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引发的针对青年职业选择现状的探究

张晓萌

刘益铭

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国学的地位——以民国时期国学观转变为例

李萌昀

田家欣

鲁迅和契诃夫关于底层人物塑造的比较 

  

王珺仪

民国十七京沪饮食文化管窥——以文学作品所写食品为中心的探讨

  

王鸣谦

香与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以宋代诗词为中心 

李萌昀

  

《千里江山图》的创作与“千里江山”的丢失——我们该如何评价宋徽宗

  

张智超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在中国大陆的研究评述 

  

  

中国人民大学导师介绍和指导的学生介绍

                                                    

臧鹏宇教授.jpg                                                                                   

   导师简介: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政治哲学研究。出版专著《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通往智慧之路》《晚年恩格斯哲学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研究》,译著《不同的路径》《恩格斯传》,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

 

姜植蓝.jpg

       学生简介:姜植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喜欢观察,喜欢思考,喜欢生活。

   

   “得知要有导师的消息后就一直很紧张的想怎么和老师打招呼,幸运的是正好老师来学校做讲座,就很顺利的直接和老师联系上啦。

   其实之前觉得哲学只是一个听起来很厉害但好像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学科,很感兴趣,便想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一下。和老师初步交流后发现哲学的确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我们平时以为的哲学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准备选题的过程虽然忙碌而仓促,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其实过程并不太顺利,先先后后否决了好几个最后才确定到现在这个题目。不过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技巧,相信对以后都会有帮助的。

   希望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能更多的从导师那里学到一种态度和方法,毕竟我们的目标不只是一个完成的课题和一篇论文,而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能参加学校的这次活动是我的荣幸,相信自己不会辜负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能从中收获更多吧。”

1547101066388.jpg

   学生简介:别懿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28班学生,业余电影,艺术爱好者,对于食物和睡觉拥有极大的热情。

   “感谢臧教授的耐心指导,他的讲座和与他交流的过程都让我受益匪浅,而且每次都特别快速地解答我们地疑惑,为我们提供建议,真的是超级可爱的教授,使我对大学生活陡升了莫名的向往。

   其实在得知这个项目后最不想接触的学科就是哲学,因为彼时对哲学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高中政治教材上永远背不下来的原理方法论。但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对选题的反复斟酌讨论再到开题报告的修改完善,我对哲学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除了对研究课题的认识,还在导师对我提出在阅读相关文献书籍的过程中,既对当下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愈发认识到了哲学的魅力。它看似没有门槛,但实际上有隐形的,很高的门槛。而我距离跨过哲学这道门槛有着极其遥远的距离,只能通过学校提供的这次机会,在研究中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多一点对哲学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它的感情。”

 

1547101238034.jpg


导师简介:张晓萌,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学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硕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海外当代中国研究。

先后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回归与超越:国际前沿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演进逻辑考察》,北京哲学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主义平等观——全球语境中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外文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科研论文十五篇,并著有《捍卫社会主义平等观——G.A.科恩的政治哲学辩护》一书,翻译《马克思思想传记》。在教育实践中获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研、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多个奖励。

 

1547101275866.png

   学生简介:刘洹宇,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喜好广泛,喜欢人文社科类研究。

 

   “导师制的研究性学习让我收获良多。导师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引导我由浅入深地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感受哲学的魅力与其对人的深刻影响。

从初次接触的不知所措,到兴趣渐生、热爱研究,我慢慢学会了在点滴生活中由表及里地看问题,对日常的学习、生活产生加深思考。希望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研究学术,秉持求知求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时刻期盼生活与哲学碰撞出的美丽火花。”

 

1547101320076.png


  学生简介:李佳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电影,热爱生活。

 “这次研究项目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进行我没有接触过的人文社科研究需要许多与平时学习生活中截然不同的方法。在与导师的一次次谈话中,在导师耐心的指导下,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技巧。从确定研究课题到开题结束,通过阅读书籍,聆听导师的讲座,我在学术上收获很多。在与人大张晓萌教授的接触过程中,我更多的是感受到老师身上优秀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这也是我将终生受益的品质。”

姜萌教授.jpg

  导师简介:姜萌,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公共史学;已出版《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实践》等著作,已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史学月刊》、《文史哲》、《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篇,其中《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或摘要转载十余次。与同事创办了“公共史学国际工作坊(中国)”,并主编《中国公共史学集刊》。

  先后获得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青年奖、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依.jpg


  学生简介:张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热爱宇宙,热爱文学,捕捉光影爱好者。

 

 “刚得知这个项目时激动又忐忑。写作文都费劲的我,怎么写论文啊。和导师交流之后发现,简直厉害又可爱。老师丝毫不嫌弃我上不得台面的学术能力,引导我确定选题、查找资料……学到了很多没接触过的东西,也对“做学问”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一开始是抱着有助于校内历史学习的想法和老师交流的,但是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也收起了功利之心。即使能力有限,也想真正研究出一点成果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拓宽视野。感谢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感谢姜教授的负责指导。”

 

 

1547101432349.png


  学生简介:王珺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酷爱历史与文学,喜爱自然。

 

 “能够得到姜教授的指导,心中由衷地感到感激与骄傲。从第一次与老师聊天是的小心翼翼,到几个月交流后的熟悉与了解,即便隔着遥远的距离,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师身上那份严谨务实、认真耐心的人师之风。姜教授身上正是人大校训 ‘实事求是’ 的精神品质,让我不仅加深了对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的理解,还对于历史学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让我明白,我需要学习的,不单单是学科知识,更是老师身上那份无私奉献和面对研究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十分感谢姜教授几个月来的辛勤指导,我也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研究一定会圆满成功。”

 

1547101469290.png


  导师简介:徐楠,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教授课程: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明代诗论与文学思潮。主要专著:《明成化至正德间苏州诗人研究》 。

 

1547101531562.png

   学生简介:张智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爱好舞蹈、国画,热爱生活。

 

  “在与徐楠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从手足无措到踏实放松的学习过程。能成为徐楠老师的学生,我无比荣幸。老师每一次的耐心指导,都帮助我在已有的认知上提高了一个层次,他对文学作品与其背景精准的把握,让我一次又一次陷入崇敬与敬佩。老师总能带我回到一个风雅的时代,让我细读那个时代中的故事,也让我学会了更加全面、真诚地看待一部作品。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遵循老师指明的方向,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做好课题,更要做好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1547101694452.png


   学生简介:田家欣,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爱好二胡、音乐,热爱生活。

 

  “起初跟导师接触时,多少有些紧张,但老师关切的语言和悉心的指导都使我倍感亲切。通过此次交流,我掌握了一些课题研究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多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徐教授的睿智,风度和严谨的学风更让我仰慕。感谢学校给予此次机会,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从教授身上学到更多。”

 1547101732237.png

   导师简介:李萌昀,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史、明清文学与文化史。著有《旅行故事:空间经验与文学表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在《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1547101791081.png

 

   学生简介:王鸣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热爱生活,喜欢阅读和手工。

 

  “很荣幸能受到李萌昀老师的指导。从第一封邮件中小心翼翼的自我介绍,到主动和老师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精进自己,我所感受到的不止是老师的博学多识与严谨踏实,还有他对学生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通过与老师一次次的交流,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严谨的逻辑与清晰的思路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希望能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实现自我的提高。”

 1547101822529.png

   学生简介:刘益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8班学生,爱读书,爱看电影,比较喜欢文学和写作。

  “与李萌昀教授交流,收获颇丰,深觉幸甚。先生为人甚雅,每与通信交流,言辞温润随和,生动妙趣。使得最初紧张的心态全无。并且对于我所有的问题,李教授都能给以最细致,耐心的解答。先生为学甚博,每与讨论课题内容,总能旁征博引,给我充足的资料以及见解。同时,又能以提问的方式启发我个人的思考,使得我在这次课题的研究之中,除了总结、学习史料外,更对国学观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希望在整个活动中,除了有关自己课题的研究外,还可以和李萌昀教授有更多的交流,培养自己的治学品质,分享自己的思考,明晰

自己的理想、目标。”

撰稿:张依 师雅巍

审稿: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