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届教学“百花奖”高中部教研活动信息技术学科总结

发布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02    浏览次数:


11月22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了第37届教学“百花奖”活动,在学校“创建学术型中学”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教研室进行了主题为“全面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教学研讨,并提出“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活动推出了三节公开课、一场专家讲座、一场学科建设经验汇报。这三节公开课也是信息技术教研室经过精心研究和准备,于本学期面向高一学生常规课开设的模块教学的缩影。活动由研究室解庆福副主任主持,教研副校长刘玉新全程指导,来自省内外100多位教师观摩了活动。


研究课例


张亚光老师的授课内容为《送你一面国旗——Python语言中Turtle绘图的综合应用》。本节课以通过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调试程序、根据运行结果改进程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促进计算机思维的形成。课堂以如何用Python语言的Turtle命令绘制中国国旗这个项目展开教学,将数学三角函数、国旗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分层任务驱动推进教学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国旗的绘制标准,国旗的使用规范,还树立了尊重与爱护国旗的意识,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图一.jpg

 

王晓光老师的授课内容为《交通红绿灯智能控制——蓝牙通信》。这是一节以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科创作品设计为教学目标的课。王老师从现实生活中交通问题导入,以如何设计更智能、更实用的交通红绿灯为教学项目,以Arduino开源硬件为载体展开教学。本节课以分解式任务引导驱动教学环节,落实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设计电子系统的方法,增加学生信息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去表达思想、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图二.jpg


 亓锐老师的授课内容为《AI人工智能初步——人脸识别》。这是一节以引导学生感受认识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学目标的课。亓老师从学生周围真实存在并体验过的人脸识别应用案例导入,以了解人脸识别的工作原理、认识人脸识别的内涵,学生设计自己的人脸识别系统为教学项目展开教学,以递进式任务驱动引导式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完成教学内容。本节课注重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习惯。


图三.jpg


三节课后,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袁中果老师、吉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刘晓峰教授和长春市信息技术教研员孙剑老师对本次活动分别做了点评。三位专家一致评价本次百花奖教研活动的三节展示课在吉林省具有引领示范价值。三节公开课都以项目展开,以逐层递进式任务驱动教学环节,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落实教学内容,在整个课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养成,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高度赞扬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室在迎接新课改到来时所做的努力,面对新课改,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是新教师、都是探索者,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研究、实践,值得在座的每位老师学习。


图四.jpg

 

专家报告

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袁中果老师做了题为《AI+ATEA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报告。袁老师首先介绍了人大附中课程建设的理念,然后全面介绍了人大附中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设的课程,详细展示了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参与人工智能教学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及取得的骄人成绩,震撼了在座的所有信息技术教师。

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张亚光老师做了题为《在反思中改进,在迭代中前行》的汇报。张亚光老师简单回顾了2004年新课标后我校进行的教学改革,接着详细介绍了本轮新课标出台后我校信息技术教研室做的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探索。向在座各位其他兄弟校信息技术教师细致分享了我校今年开设的模块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确定以及教学目标的定位等等。她强调每一学年我们都在进行着重复的教学活动,重复是基础,改进是过程,升级是目的。只有在重复中改进才有价值,在改进中的重复才会不断升级,进而实现创新发展,这其实是一种迭代的过程。迭代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迭代思维的指导下,未来我们必将会建设的越来越好。张老师的汇报给在座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接下来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图五.jpg



 

撰稿:张亚光 孔维玲

审核:刘玉新 张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