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权、王春老师参加第八届东北知名高中语文论坛

发布作者:高迪    发布时间:2017-09-26     浏览次数:

    时维九月,秋意渐浓;百年一中,积厚流光。语文盛宴,高朋满座;跨界融合,引领方向。

2017922日,由我校语文特级教师孙立权老师发起创办的第八届“语通杯”东北地区知名高中语文教育论坛于北国百年名校吉林一中成功举办。东北地区近800名高中语文教师与会。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悠久的学府历史,于松花江畔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孙立权老师确定的:跨学科的语文融合式教学。此种形式在全国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实属首创。

八点二十分四位主讲教师陆续登场,为省内外语文教师奉上饕餮盛宴。

哈三中语文教师王敏搭档本校英语教师韦荣园为大家带来《译文之美》,王老师先询问学生中英对译的基本原则,随后比较同一句英文哪种中文翻译为佳,观看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登鹳雀楼》解读及翻译视频,最终让学生尝试翻译英文语句。其间英语教师适时巧妙穿插其间,整堂课设计巧妙,从“信、达、雅”到“各美其美”再到“形神合一”,展现了中英文互译之美,并最终引领学生热爱本国语言和文化,在学生心中种下翻译的种子。

  1. 课是沈阳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的梁瑞老师携手京剧教师张涵为大家精彩演绎的《窦娥冤》,张涵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程派与梅派唱腔的区别,并为大家演唱了京剧《六月雪》的片段,技惊四座,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随后梁瑞老师因势利导,比较唱词与课文之间的感受差别,得出京剧中的窦娥的情感并不是十分悲愤的结论,进而从京剧与元杂剧的情节、演唱等不同角度探究原因,分析元杂剧中窦娥的丰富形象,从而突出窦娥这一“冤屈”的文化符号意义。



    第三节课是吉林一中语文组孙韬老师协同本校历史王硕老师、美术王淑秋老师带来的《傲立荒寒——中国诗歌荒寒意境赏析》,站位高而又紧扣学情,其间王硕老师为大家精彩讲解魏晋时期的阮籍形象,王淑秋老师对于中国荒寒绘画进行专题解读,细致深入、博纳古今。语文、历史、绘画三者结合,从而引领学生从入世的“破、冷”困境之感到出世的“空、净”心乡的超越和提升。孙韬老师思想深刻,通过本课展现厚重的读书积淀,结束时吟诵自己创作的诗歌,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受到一致好评。

    最后一堂课是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组孙立权、田宇联袂生物老师王欣宇、美术教师卢建波献上的《任务群专题教学:中国文化中的梅花》。孙立权老师由梅花妆、《踏雪寻梅》画作导入,引出王维、高启的梅花诗,进而结合书法分析赋予梅花“高士”“美人”的文化意义。随后,王欣宇老师从生物角度讲解了梅花的自然状态——“真”。田宇老师继而登场,提出尖锐问题——怎样认识生物学中“真”梅和艺术中“美”梅的错觉?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讨论正酣之时,美术老师卢建波从皇帝、文人、木匠和老师的四个角度对中国画中的梅花意象进行了专题讲解,最后田宇老师回归讲台,为卢老师画作当场题诗一首,进而夯实关于梅花“半是自然半是心灵”的文化认知。整堂课立意高远,四个学科水乳交融,出神入化,在场老师叹为观止。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出众的教师,更少不了优秀的学生。参与上课的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与学识素养,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语言表述的流畅优美、热情展示的积极踊跃无不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语文教师指导的直观表现,这是一中学风的汇报展示,这是百年历史的积淀传承。

    短暂休息,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副主任王春老师的专题讲座《语文教师的文化属性建构》拉开下午活动的帷幕,王春老师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大量事例,围绕“专业老师”“文艺老师”两个主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语言幽默睿智,所举案例尽显丰厚学识、出众才华。整个讲座笑声、掌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意犹未尽。


    授课、讲座结束,在众人期盼之下,孙立权老师登台,阐释了《任务群专题教学:中国文化中的梅花》一课的课堂设计理念。孙老师由“我们是教语文还是教学生”引发老师思考,随后介绍美国的融合式教学的实践“STEAD教育”和芬兰中小学的“现象教学”。由此引出《中国文化中的梅花》一课的教学追求,那就是打破学科壁垒,合作共赢,帮助学生打通古典与现代、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主观与客观的隔膜,对中国文化中的梅花形成圆融的认知。孙老师回顾了本项活动从“同学科”到“跨学段”再到“跨学科”的改革历程,也展望了即将到来的高中“任务群”学习,预测此种变革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孙老师是东北语文的旗帜性人物,一直致力于教育的公益事业。本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八届,分文不收,只是传递最本真的语文教育与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东北语文教育的发展,孙老师功不可没。


    随后,辽宁省高中语文教研员杜德林与吉化一中语文特级教师丛立平进行了评课。杜德林老师谈了四点感受:震撼、新颖、聪明、享受。对授课教师予以高度评价,并嘱咐大家不要把此种形式神乎其神,这只不过是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语文人要有担当、有意识、肯付出、敢于实践。丛立平老师围绕“长见识”“增学识”“多辨识”三个关键词谈了听课感受,并提出“语文课要多一些语文味”“要契合语文化人的功用”“语文课要有问题意识”等深刻见解。两位专家所指问题切中肯綮、高屋建瓴;所提意见发人深思,受益匪浅。

    吉林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长李花老师代表全体听课教师发言,她认为,让学生愉悦,让师生享受,如此的课堂氛围,我们久违了。此种方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跨界融合,让课堂得到有益补充,使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情感从融合走向融洽。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责任之重大,需要完善的太多太多。在孙立权老师的引领下,沉心悟道,让教语文成为享受。

    最后,孙立权老师与大家相约,明年9月在辽宁省实验中学参加第九届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