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研究性学习培训材料

发布作者:教务处    发布时间:2018-09-03    浏览次数: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1.课程性质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2.概念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结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重视感性认识,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共同参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

5.重合作交流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相互交流、分工协作。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主动收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与加工处理信息,并恰当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

1.周期划分

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设周期:共二轮,高一全年进行第一轮,完成第一个课题,获7.5个学分。

高二上学期进行第二轮,完成第二个课题,获7.5个学分,共计15学分。

2.学时管理

每周2学时,一般高一安排在每周二下午8、9节,高二安排在每周四下午8、9节,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穿插进行。

3.指导团队

选聘科任教师为课题指导教师

选聘班主任和学科组长为各学科终审专家,共同组成指导教师团队。

4.研究性学习操作具体流程

(1)课程培训与学生选题

组织者:班主任

时间:2018级高一9月11日(周二)8、9节课

2017级高二9月13日(周四)8、9节课

内容:①通识培训:班主任向学生讲解: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概念内涵、基本特征、目标定位、组织实施流程、考核评价等内容。

②组织选题:班主任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确定课题组长、选择课题。

根据研究特长和兴趣自由分组,一般以6-8人为宜。

要考虑实际需要。服务于学校解决教育问题,服务于中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与自己的学习相结合。可以选择自己学习中发现和遇到一些问题去探讨。

要有现实可行性。要量力而行,考虑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学习精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

课题宜小不宜大。题目缩小,材料容易收集,降低研究难度。

③开题培训:班主任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平台下载表格),确定汇报人(开题报告会时主讲)、制作汇报演示文稿(开题报告会时展示)。开题报告包括:

一是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就是课题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结果。

二是研究的基本内容。明确研究范围、对象、角度、深度、重点和难点。

三是研究的方法及步骤。研究方法有文献调查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研究步骤是研究的阶段、过程或时间规划。

四是研究的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方案。

五是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2)召开开题报告会

组织:班主任

时间:待定

内容:课题组成员提前撰写开题报告,制作幻灯片,征求学科指导教师意见。

班主任组织学生召开开题报告会

学科指导教师到班进行开题指导,提出点评和修改意见。

课题组组长登录课程平台,选定课题组成员、课题题目、上传开题报告。

(3)评审一:开题报告评审

方式:在课程平台上进行

内容:学科指导教师给出分数和评语

班主任按教务处的学科任务分配进行终审,给出评语。

(4)课题研究过程

组织:课题组长

由每个课题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开展研究活动,每次研究活动要有记录。

(5)综述报告上传

组织:课题组长

时间:寒假期间

班主任对学生提前进行综述培训,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东北师大附中课程平台上提交研究现状综述报告。

(6)评审二:综述报告评审

方式:在课程平台上进行

内容:学科指导教师给出分数和评语

班主任按教务处的学科任务分配进行终审,给出评语。

(7)召开结题报告会

组织:班主任

时间:下学期2节课

内容:班主任对学生提前进行结题培训

课题组成员提前撰写结题报告,制作幻灯片,征求学科指导教师意见。

班主任组织学生召开结题报告会

学科指导教师到班进行结题指导,提出点评和修改意见。

课题组组长登录课程平台,上传结题报告。

(8)评审三:结题报告评审

方式:在课程平台上进行

时间:下学期

内容:学科指导教师给出分数和评语

班主任按教务处的学科任务分配进行终审,给出评语。

(9)成果展示

时间:下学期

课题组制作课题研究成果展板,利用文字、图片、表格、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课题组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成果。最后的总结性成果,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供,也可以是经过研究后提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对策建议书和活动设计。

(10)总结评比

以班级为单位,由班级同学评比、指导教师推荐相结合,每班评选出优秀展板奖、优秀成果奖、优秀实践奖、优秀课题组奖、优秀论文奖各一组。由教务处颁发优秀结题成果证书,在年级大会中对优秀课题组进行表彰。